足球比赛直播24直播网-女排世联赛2023赛程-湖人vs今日直播在线观看回放-欧洲杯西班牙pk英格兰|www.chuangfumiji.com

微信二維碼
熱線電話:0571-87889048 企業QQ:100185105

熱點關注

從全國兩會看2024年版權熱點話題

2024.04.07

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加強知識產權保護。”人工智能合規發展、網絡版權保護、網絡文學IP打造、新時代文藝作品的版權保護……《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梳理今年全國兩會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有關版權問題的相關建議、提案等,從一個個版權領域的關鍵詞出發,解讀版權與時代同頻和未來發展的新風向,以期為行業發展助力。

 

聽海觀潮 回應最新需求

 

保護知識產權就是保護創新。伴隨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如火如荼,有關人工智能生成物的版權問題討論度也越來越高。“開展‘人工智能+’行動”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人工智能迅速發展,也給知識產權保護帶來了沖擊。如大模型發展過程中潛在的訓練數據侵權問題,業界如何看待?人工智能生成內容可否獲得著作權保護?新興產業發展和版權保護如何平衡?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常委、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邱華棟提出一份關于“加強人工智能領域版權保護”的建議。

 

近年來,人工智能技術進入極速發展階段,成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力量和影響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的戰略性技術,正在引發國民經濟社會發展產生深刻變化。其中,以ChatGPT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的‘井噴式’發展也給版權產業和文藝創作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甚至有動搖文藝創作與文化繁榮高質量發展之根基的巨大潛在風險。”談及提出建議的初衷,邱華棟略帶憂慮地表示。

 

邱華棟認為,我國人工智能領域版權保護存在的問題主要是權利人對其權利內容在人工智能活動中被各種演繹使用過程的控制力未能得到充分保障;人工智能生成內容的法律屬性模糊,其可版權與否問題缺少切實可行的法律、行業界定標準;人工智能生成內容的標識義務落實不到位,互聯網平臺仍大量存在未標識內容,造成社會公眾認知混淆;人工智能活動未經授權使用自然人人格特征的情況多有存在,侵犯個人人格權的同時造成公眾混淆……

 

為此,邱華棟建議從完善相關立法,充分發揮行業政策、國標、行標等“軟法”的作用,建立人工智能開發者與權利人組織良性對話機制,加快落實人工智能領域版權保護多方主體責任等多方面聯手,共建充分尊重和保護版權的網絡清朗空間,推動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

 

今年全國兩會,郝戎、張繼、許寧、靳東等20位全國政協委員提交的聯名提案《關于貫徹版權強國戰略切實做好全媒體條件下新文藝產品版權保護的建議》中提到,人工智能技術生成的新文藝產品版權界定和創作歸屬亟須明確。

記者觀察到,這份聯名提案中提到,“隨著ChatGPT、Sora等人工智能技術持續變革,其生成作品的版權和創作歸屬的界定問題變得尤為復雜。一方面,人工智能生成的作品是對人類過往作品的融合與再造,難以區分其原創性,更難以明確其是否受現有著作權法律體系的保護;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生成式作品的版權歸屬問題也處于模糊地帶,需要考慮作品生成過程中平臺方、使用方所投入的創作程度來判斷,就現行法律體系而言并無明確的判斷標準。”

 

近年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版權工作,相繼印發《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綱要(2021—2035年)》《“十四五”國家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規劃》《版權工作“十四五”規劃》等有關文件,國內對于版權保護的重視以及一系列措施的頒布,為版權產業高質量發展營造了良好環境,為建設文化強國、版權強國提供了重要支撐,更讓業界在版權認識上實現了從“要我合規”到“我要合規”的重要轉變。

 

圍繞人工智能與知識產權的爭論,不僅關乎法律問題,更是對人類創造力和技術革新的探討。《著作權法》保護的是人的創造力,從這個角度來看,鼓勵更多的人用最新的工具去創作,才能更有利于作品的創作和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南京圖書館參考咨詢部主任、紫金文創研究院研究員劉忠斌表達了對人工智能領域促進版權產業發展的期待。

 

賦能發展 激發創新活力

 

如果說版權保護是為文化繁榮事業“護航”,那版權轉化、IP打造一定是為文化產業“造血”,注入新的活力。剛剛過去的春節,與文化IP相關的文旅消費呈現火熱態勢。電視劇《繁花》熱播,帶動上海黃河路旅游與同款商品消費熱潮;吉林文旅將長白山與知名IP《盜墓筆記》中的主要角色“張起靈”相結合,為文旅宣傳注入新的活力;西安長安十二時辰主題街區以唐風古韻“混搭”時尚潮流,通過打造沉浸式文旅讓西安年“活起來”……多地巧妙結合IP資源,打開了文旅融合發展的新空間。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作協影視文學委員會主任閻晶明在今年全國兩會上帶來了關于充分發揮網絡文學優勢,助力文旅融合發展的提案。

 

閻晶明認為,經過20多年的發展,網絡文學已經成為重要的IP源頭,帶動實體出版、影視、游戲、動漫、有聲、衍生品等多業態持續繁榮,引領文化“出海”“圈粉”全球,誕生了諸如《盜墓筆記》《斗破蒼穹》《瑯琊榜》《慶余年》《開端》《歡樂頌》等海內外廣受歡迎的作品及IP。有行業數據顯示,2023年網絡文學產業規模突破3000億元。

 

進一步助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加速文旅數字化、IP化升級,閻晶明建議可以將文化資源再創造,加速文旅數字化轉型,當地文旅部門與網絡文學創作者、機構深度合作,以網絡文學為載體對當地特色文化進行再創造,借助文字及有聲、動漫、影視、游戲等多元內容形態,讓特色文化可讀、可聽、可看、可感,實現文旅數字化轉型發展。此外,還可以打造主題文旅新業態,“圈粉”年輕一代,進一步開發多樣化的IP文創產品,持續提升文旅影響力,聯合網絡文學平臺建立線上線下立體化的銷售和宣傳渠道,為游客、IP粉絲提供個性化、特色化的文旅體驗,更為當地文化和旅游產業持續注入新的活力和創意。

 

在數字化時代的今天,以網絡文學為代表的新文化形態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跨越國界,成為“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的重要載體。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吳義勤的提案中,重點聚焦“版權守護網絡文學‘出海’”。吳義勤表示,版權保護是網絡文學國際傳播的基石。沒有嚴格的版權保護機制,權利人的權益難以得到保障,網絡文學的海外發展也就失去了動力。當前,中國網絡文學在海外市場的版權侵權問題頻發,給創作者和出海企業造成巨大損失。因此,在推動網絡文學“出海”的同時,必須進一步加強和完善版權保護工作,為國際傳播營造更好的發展環境。

 

為此,吳義勤建議相關主管部門與行業協會充分發揮指導與協調作用,持續完善跨國版權保護機制。主管部門可以通過官方渠道,推動與其他國家在文化產業領域的交流合作,簽署雙邊或多邊版權保護協議,提升中國網絡文學的國際版權保護力度;行業協會可以建立統一的信息共享平臺,收集和分析國際版權侵權案例,提醒會員單位注意防范,并在必要時提供專業的版權維權服務。

 

趁勢而為 筑牢版權堤壩

 

隨著我國知識經濟的快速發展,著作權侵權案件逐年增加,“線上盜版”“網絡侵權”等現象大肆泛濫,導致網絡成為著作權侵權糾紛的“重災區”,涉及作品信息網絡傳播權侵權的案件日趨多發、屢禁不止。在網絡侵權案件維權工作中,立案難、調解機制不完善都是開展工作的難點,為此,今年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民進中央常委、天津市政協副主席張金英圍繞加強網絡版權保護,完善著作權維權機制提出意見建議。

 

“‘一作品一立案’會導致案件從立案到最終審結,審判周期冗長,產生‘立案難、審結慢’的現實問題。從而使侵權者缺乏與著作權人進行和解或調解的動力,著作權人很難及時獲得法律救濟,權利無法得到有效保護。”張金英表示,針對信息網絡傳播權糾紛案件,建立專門的著作權維權調解機制顯得尤為必要。因此,她也建議在法院內部設立專門的調解機構,外聘社會律師等主體參與調解工作,并設定合理的調解期限,在訴前調解工作終結后,自動轉入正式立案環節。同時,對相關工作依法及時公開,通過網絡平臺等能夠進行公開查詢,做到工作進程“可查可溯”。

 

著作權人創作成果得不到切實可靠的保障,創作熱情極大受損。張金英還建議可以聯合中國作家協會、中國文字著作權協會等相關組織開展維權工作,形成合力,在保護著作權主體相關權利的前提下,宣傳并擴大作品影響力,真正使更多更優秀的文字作品得到推廣。

 

當下,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商業模式的迭代升級,新文藝產品如網絡文學、網絡影視、數字音樂、電子出版物等的創作、生產和傳播方式迥異于傳統方式,導致其版權保護面臨新媒介侵權嚴重、法治建設仍需優化、社會氛圍有待優化、新技術浪潮下界定困難等問題,制約著文藝創新的活力和文化產業的健康發展。

 

在全國人大代表、中南出版傳媒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編輯戴茵看來,當前網絡版權保護力度尚有很大提升空間。盜版技術更加先進,盜版渠道更加多元,盜版品種和規模擴大導致維權更加困難。

 

戴茵提出了自己的建議:全社會要形成對于知識產權的保護氛圍;各大網絡平臺要承擔起正向傳播的重擔;期待國家以更嚴格的保護打擊盜版。

 

日前,電影被盜攝現象在網絡沸沸揚揚。在劉忠斌看來,因為現實生活存在少數肆意侵犯他人版權的現象,從而讓人對“盜攝”一詞過度敏感,這也啟示全社會強化法律意識、加強法治建設還有較長的路要走。劉忠斌建議,可以通過新聞宣傳、文化培育、專題講座等多樣化主題活動,將知識產權宣傳活動帶進校園和社區,比如舉辦知識產權教育講座,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和生動形象的案例,普及推廣知識產權法律知識,將保護知識產權的正確理念植入青少年心中,讓版權聲音傳播得更遠。